
普遍推行垃圾分類 著力提升人居環境
垃圾分類看似小事,實則關乎生態文明建設大局。
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強調,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,關系13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,關系垃圾能不能減量化、資源化、無害化處理。
目前,以浙江省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為契機,垃圾分類將在全國城鄉更大范圍推廣與實施。
打響垃圾分類攻堅戰
在很多城市小區,常常見到這樣的場景:一排不同顏色的垃圾桶,清楚標示著“可回收垃圾”“廚余垃圾”和“其他垃圾”,但垃圾桶內的東西卻名不副實。
早在16年前,我國就在北京、上海、南京、杭州、桂林、廣州、深圳、廈門等城市率先啟動“城市垃圾分類”試點。如今,這一艱難探索仍在路上。
伴隨城鎮化進程的逐步加快、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,“垃圾圍城”“垃圾下鄉”成為城鄉發展的“痛點”。
環保部的數據顯示,2015年我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約為1.856億噸。如果用裝載量為2.5噸的卡車來運輸這些垃圾,所用卡車長度近50.4萬公里,能繞赤道12圈。
梳理垃圾處理鏈條,一般有收集、運輸、轉運、處理處置4個環節,而垃圾分類是優化垃圾處理鏈條的重要環節。
以推進垃圾分類制度為抓手做好垃圾處理工作,是重大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,不僅是想群眾之所想、急群眾之所急、解群眾之所困的舉措,還對推進社會治理、弘揚對社會責任共同擔當有重大意義。
創新農村垃圾分類處理
在浙江金華市金東區江東鎮六角塘村,記者見到67歲的村民吳美花時,她正在將韭菜和塑料包裝紙分別投入家門口藍、綠兩只垃圾桶中。 “垃圾分類我們做了兩年了,很簡單,會爛的投入綠桶、不會爛的投入藍桶。 ”吳美花說。
隨后,村里的保潔員將“會爛的”垃圾收集后,倒入陽光堆肥房,就地消化制成肥料回歸農田;對于“不會爛”的垃圾,則二次分類成“能賣的”和“不能賣的”,“不能賣的”垃圾通過“鎮運”和“縣處理”城鄉環衛一體化體系進行集中處理。
金華農村所進行的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試點,針對農村熟人社會的特點,回歸傳統智慧,探索出簡便易行的垃圾分類方法、“垃圾不落地”的轉運方法以及動員群眾、依靠群眾的工作方法。
據同濟大學牽頭的專家組評估,與不分類相比,金華農村垃圾分類管理可節約近40%的費用,最大可減量70%,減少了對城市垃圾終端處理設施的負擔。
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趙暉說,我國將在全國100個縣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試點,在農村地區推行垃圾分類減量工作。目前,所有省份都提出了到2020年前完成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目標的計劃。
加快城市生態文明建設
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足環境短板的大背景下,城市垃圾分類處理更需落地有聲。
2016年,國家發改委、住建部聯合發文,明確到2020年底,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分類,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重點城市,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到90%以上,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%以上。
相較于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相對簡單易行,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機制的建立則受到垃圾體量大、公民自覺意識不夠、約束機制缺乏、市場適應性和技術路線不明確等多種因素困擾。
作為最典型的公共管理問題,垃圾分類是一個全社會的綜合系統工程,必須從政府、企業、家庭、個人等各個層面全社會共同發力,缺一方而不可為。
“目前垃圾分類做得好的小區基本上依靠物業自覺,小區內的保潔員來進行二次分類,但實際上這樣的做法只能夠應付考核,治標不治本。 ”杭州市市容環境衛生監管中心分類指導科科長曹勐奇說,期盼垃圾分類工作落實到居民個人,基層宣傳、指導和監督力量都缺一不可。
垃圾問題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,它集中體現了人與環境相互之間的關系,并與整個社會的共同價值、法治精神、環保意識、自律意識等密不可分。努力推進城市垃圾分類處理,提高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,將加快我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。
同類文章排行
- 南京“科技達人”開公司創業 研發智能垃圾箱接到大訂
- 美醫療垃圾桶驚現碎尸
- 推行效果不如意 單桶垃圾桶分類卡在了哪兒?
- 10個大型垃圾箱 小區門口排排站
- 清潔工垃圾桶內發現疑似人骨 警方帶走嫌犯
- 洛帶古鎮菱角堰社區配套設施交貨安裝圓滿結束
- 織金縣三甲街道560個垃圾桶助力創衛工作
- 萬德!17周年廠慶感恩優惠回饋”活動拉開序幕!
- 餐廚垃圾倒進路邊垃圾桶餐館老板娘的舉動“吃”到了罰
- 澳門的街道是如此的干凈